沒什麼好講的,第一週就是在介紹遊戲規則和課程內容和加退選。
沒有全簽,老師只開放40個名額,用抽籤的,抽到圈圈就給加簽單,叉叉就掰掰啦。
沒有期中期末,只有口頭上台報告和書面報告,就同一篇,書面要2000字,另外上課前簽到下課前點名,中間可以離開沒關係,老師說中間讓你離開,所以就不要上課滑手機打瞌睡了,通通出去吧,下課前再回來聽課就好。
這學期比較特別的是和張瑞益老師合開,所以報告的部份是張老師負責,張老師就以他的專長為主了,所以聽說是會給幾篇模擬預測流行趨勢的paper,用paper拿來當報告材料。之後似乎張老師會繼續接這門課,這學期陳老師開課好像就是為了給張老師聽,讓他知道之後要怎麼接下去。
評分方式為:
出席&回答問題:20 %
口頭報告 :40 %
書面報告 :40 %
回答問題的話,陳老師在上課中會穿插一些提問,直接回答或舉手搶答都可以,自己要記得自己回答的次數,下課後填在點名單上。課本的話買不買都可以,要買的話就跟老師登記,一本230元。
遊戲規則介紹完後,老師就上課了,比較像是課堂前言,因為我在寫這篇的時候已經是第二週啦,所以不記得上週在講什麼了,不太重要,就是讓你試水溫決定要不要加簽或退選囉。
我覺得陳老師算是滿可愛的老人,聽他講話很有趣,基本如果對美學有興趣,而且有在聽課的話,其實不太會想睡覺啦(還是我都在想辦法要搶答?!)。老師說,他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準備開這堂課,看得出來ptt做的很用心,雖然不像年輕老師會把投影片做的很有趣,但你可以從他的ppt上看出老人的用心方式,scan很多紙本、簡報、雜誌上去,而且感覺有與時俱進 XD(報紙簡報和雜誌內頁掃描的日期都會慢慢變新(?))。更好笑的是,老師說他評分超困難的,報告寫的好的搞不好都是copy phase,報告寫的差的都是自己寫,畢竟是工學院嘛,有些學生可能真的只喜歡理工對美學完全沒研究阿!他抱怨說超難給分,還好這學期就不是他的事了,要交給年輕人來啦(張老師)。
第一堂課大概就是這樣輕鬆的度過,感覺滿涼的,分數甜不甜目前還不知道,不過我本身很喜歡美術,有對simulation有興趣,作業的部份完全是我的菜,所以就加簽啦!而且很幸運的有抽到圈圈💖 。之前我就一直在想,美術和科技要怎麼結合,原來還可以拿來預測流行趨勢(聽說zara也是這樣),所以就很happy的修下去啦啦啦😍
第二堂就是正式上課了,我有買課本,翻一翻後發現,大概就是老師上課的ppt在整理過,然後有清楚的標明資料出處,有些地方會比老師講的再細一點,對上課內容有興趣想複習或了解得更仔細的可以買,畢竟之後的報告和上課內容沒啥關係,聽課聽過一次就忘也無所謂XDDD。
課堂內容大約是在介紹美學的定義和歷史,從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怎麼定義「美」開始考古,期中也有提到不同形式和應用的美,例如建築、設計之類的就是比較應用類別的美。我覺得很好玩,原來純科學出生的人看美是這樣,會去把「美」分類,我國中讀美術班,高中的術資,可能是受國中時期的影響很深,一週有12堂美術相關的課,就覺得藝術就是藝術,在我眼裡,不管是博物館內的陳設還是隨處可見的建築、文具、廣告設計之類的東西也都屬於藝術,不會特別在腦海裡去給他們分類,感覺老師他們就會把純藝術分到理學院,設計、建築相關的分到工學院,下面再分設個科系,這種概念在我腦子裡真的前所未有。
總之,大致就是照著課本上課,所以如果真的都不想去聽課只去點個名的話,買本課本自己看一次也大概知道老師每週講什麼了。不過我覺得還是去上課比較有趣啦,可以聽老師自己的一些小故事和小comment,還可以拼命搶答(?)。
另外就是張老師真的很認真聽課,課堂中也會跟著我們搶答(陳老師還或說那張老師也記一次XD),還會結合Machine Learning、Data Mining 提出一些有趣的見解,例如:當我們上到藝術流派時,例如古典主義、浪漫主義、立體派、印象派或野獸派之類的,張老師就說,或許可以將大部分的代表作做成background data,利用 machine learning 的方式,以後有畫家畫出一幅畫,讓電腦自動判斷是屬於哪一種畫派,感覺很有趣,我猜搞不好等課程交給張老師開後,真的會出這種作業XD。
大概就這樣,課本有的我這邊就不贅述,之後課堂上有什麼亮點再依週次記錄上來!
請問您有留陳重盛的課本嗎?或是可以告訴我,我能找那位前輩求得
回覆刪除